歌樂松風起 共越荊棘路
三月的歌樂山籠著輕紗般的晨霧,我們二十人的隊伍背著帆布登山包,在青石板鋪就的三百梯前整裝。這次選擇的登山路線避開了游人如織的主道,沿著采藥人踏出的小徑蜿蜒向上,讓沾著露水的野草見證最本真的團隊協(xié)作。
行至"烏龜峰"時,在布滿荊棘的"林間小徑"前,隊伍自然分化成三股節(jié)奏。急性子的年輕人蹭著登山杖想沖鋒,謹慎的老員工扶著樹干觀察地勢,幾位女同事則坐在路邊石頭小憩。還是領隊楊浪有辦法,他摘下帆布帽往地上一鋪:"咱們學學山風穿林的巧勁——前面開路的用木棍壓枝,中間傳話的保持隊形,收尾的負責清理斷刺。"就這么且探且行,硬是在密匝匝的刺叢中踏出一條蜿蜒小徑。
團隊協(xié)作的精髓,恰似歌樂山的風穿越荊棘。這些樸素的互助,比任何高科技裝備都珍貴,就像山風掠過荊棘時,從不需要劈山開路的蠻力,只需順著自然紋理流轉。
登上"烏龜峰頂"時,陽光正好穿透薄霧。我們展開那面被荊棘勾出絲縷的隊旗,二十只水壺輕輕相碰。山風掠過耳畔的低語,仿佛在說:當每個人都愿成為托舉同伴的那縷微風,再密的荊棘叢,也會變成團隊勛章上最美的紋路。